西安变革中的思考-未来口腔行业的模式转变
口腔健康意识不断增强
老一代对牙的态度是“牙疼不是病”“不病不治”。当代人则逐渐意识到“牙疼也是病”“小洞不补,大洞吃苦”。随着“口腔健康关乎全身”“预防胜于治疗”等理念深入人心,口腔医疗服务在人口中的渗透率越来越高。健康意识增强的方向是不变的。
随着中国社会迈入老龄化,在口腔疾病上的支出会逐渐增大。
尤其是老年相关的口腔治疗,比如种植、全口义齿等等。随着口腔行业走过野蛮生长的阶段,将更加回归理性、回归医疗本质。营销是一时的,技术才是持久的,医学领域的客观规律是不变的。
口腔市场如何才能走得长远?
过去中国口腔市场高速发展,从器械厂商到大小诊所,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傲人业绩。这些业绩,多少代表真正的实力,又多少是吃了时代红利?夸张广告、价格战等,导致行业总体的营销成本很高、利润却不多,还给老百姓留下“看牙贵”的诟病。
2022年,互联网平台加强对医疗内容的监管;医保局开展种植牙专项治理行动;七部门联合规范涉及医疗的广告代言……宏观大环境在加速推进口腔行业回归理性、回归医疗本质。后疫情时代,口腔机构和厂商都面临现金流的压力。过去“大干快上”的粗放做法,无法再“业绩解千愁”,反而可能恶化运营状况。只有踏踏实实服务客户,实实在在创造价值,才能走得长远。
国产替代“起风了”,与医疗其他领域一样,口腔供应链总体同样呈现进口主导的局面,尤其是以种植为代表的高端设备和耗材。
近年来,从设备、器械到耗材,尽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国产品牌,在引领技术前沿、投入研发创新、支持学术研究等方面,国产品牌要走的路还有很长。
中国制造的成本和供应链具备优势
然而,放眼全球行业发展的周期和历程,口腔器械耗材后发优势巨大。相比制药板块进行产品研发所需的巨额资金和医学门槛,口腔医学总体上更偏临床应用,中国制造的成本和供应链具备一定优势。
医疗行业较容易受政策影响,以口腔种植体为例,目前占据国内市场极大份额的韩国品牌,当年也是借助了韩国政府的一系列产业政策,才最终打通了任督二脉。
放在中国未来天量口腔市场的背景下,国产替代天花板很高、潜力极大。进口品牌固然具备先发优势、品牌认知、用户基础,随着口腔市场规模不断扩大,尤其是下沉市场扩大,国产品牌其实已在逐渐渗透。
口腔领域的“中国制造”,正站在风口上。尤其是种植、正畸等高值耗材的集采,有利于扩大国产占比,打通新品牌进院通道,让产品选择更加多元化,为国产品牌送上“东风”。
未来口腔的需求将进一步细分化
根据艾媒咨询2022年口腔消费调研,47.6%的消费者半年至少接受一次口腔医疗服务。其中,接受健康维护类口腔医疗服务的占比最多(67.6%),如洗牙、口腔检查等等。
接受疾病类口腔医疗服务的占62.6%,即牙齿出现一定问题寻求治疗的。另有39.9%的消费者接受过美容类口腔医疗服务,比如牙齿美白、以美容为目的的修复、正畸等。
随着健康意识增强,口腔医疗服务的渗透率必然会越来越高。过往绝大部分口腔医疗是与治疗相关的。现在,相当一部分消费者,在寻求健康维护、美容类的口腔项目。未来口腔的需求也将进一步多样化。
多样化为差异化竞争带来更多可能。尽管口腔市场需求整体是增长的,但增长速度较慢、消费趋于理性;不再像以前一样,每个参与者都能分到增量。无论机构还是个人,找到适合自己的细分领域、提高竞争门槛, 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思路。
口腔行业数字化进程
口腔行业早已开始的数字化进程,在后疫情时代会迎来新的机遇。随着口腔从粗放模式转向精细运营。对生产厂家来说,要利用现代仓库管理、物料管理等提高库存流传率和精准性;对医疗机构来说,耗材备货、使用、补货,患者的获取、转化、留存,都需精细化管理。
加上整体收费呈下降趋势,起用能提高效率、减少人力的口腔数字化技术和系统,是合理的选择。
相比欧美市场的类似发展阶段,其实口腔数字化在国内普及程度还算不错,已经渗透到口腔各个科室和治疗的各个阶段。然而,多涉及单点的解决方案:如口扫代替传统取模、CAD/CAM提供个性化治疗方案等,离一体化、闭环的数字化解决方案还有很大发展空间。可以预见,口腔数字化在短期内还是一个小步替换、逐步整合的过程。
未来,数字化有可能叠加国产替代的趋势,各大院校的侧重将从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转变为自主研发、攻克卡脖子的技术瓶颈,口腔数字化有望走出一条更加贴合国内实际的道路。
- 上一页: 西安可以再生牙釉质的牙粉,牙敏感星人常备!
- 下一页: 西安精细分龄儿童口腔护理是否新蓝海市场?